查看原文
其他

一篢二笃三沟四惯!打卡千年古圩织篢

阳江日报 2021-09-25

在阳江,每当说起各地圩镇

有“一篢二笃三沟四惯”之说


说的是阳江县时期,除阳江县城外

全县最大的圩镇是织篢


1988年1月,阳江撤县建市,织篢成为了新设立的阳西县县城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在原来织篢圩基础上,阳西县城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。



穿行在丹江河畔,行走在古老旧街,寻访知情者,对织篢的历史故事和风士人情进行了采访,我们今天来聊聊织篢的发展史。


“织篢”来历神奇

“以前织篢是没有圩的,在温屋地(今称‘新屋地’),也就是丹江河(也称织篢河)南边有块沙滩。那时周边塘口、新墟等地盛产竹子,人们将竹子运到这块沙滩上来编织各类竹器。”今年85岁、原阳西县教育局教育工会副主席刘裔清说,当时这块沙滩上盛产竹器,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会编织竹篮子、竹箩、鸡笼、竹磨等多种竹器,编织的竹箱、有盖有锁,造型漂亮,专门用于装载衣服。其中比竹箱高一些的叫竹篢。因为竹器品种多手工好,很受各地群众欢迎,渐渐地,那里就自发形成了一个竹器加工场,前来做工和贸易的人越来越多。


一天,一位外地人路过沙滩时,发现这地方竹器奇多且颇有特色,但不知道这地方叫什么名字,便问了一位正在编织竹篢的人。


“请问这地方叫什么名?”


正在专心编织竹篢的人以为外地人问他在做什么?答∶“织篢。”


当地还有一种相似的说法,说外地人刚好问了一个耳朵不大好使的编织人,他以为人家问他在做什么。答∶“织篢。”



想不到这名外地人是个有实力的生意人,他把在“织篢”的见闻到处传扬,原来名不经传的丹江河沙滩,就这样被外地人在外地“命名”为“织篢”,在外地传开后,再传回了阳江,与所产的竹器一起,出了名。


“到织篢买竹器”,带旺了这个产业。随着前来谋生的人越来越多,也带旺了其他产业,织篢因此成了圩,“织篢”地名也延续至今。


《阳江县志》(2000年版)记载,织篢圩建于宋咸平元年至乾兴元年(998-1022)。上面所述之事,可能就发生在这个时期。


织篢曾为阳江西部土特产集散地


“也不知过了多少年。一天,有人认为沙滩地盘小,从长远看,不利于人口积聚和圩场的发展。建议将织篢圩搬迁到对面,即丹江河北边。” 刘裔清说,圩场搬迁以后,称为“织篢新圩”,农历“二、五、八”日为圩期。原来沙滩则称为“织篢旧圩”。由于新圩地盘大,迁圩后做编织的大多数人都发了大财。后来,又建了几条街道,街道两旁建了商铺,丹江河边建了码头,前来等圩的人更多了,市场更加繁荣。


为了纪念这件事,织篢人集资在圩上建了一间“福德祠”,至今仍在,只是面积比以前小了。


织篢旧街上的骑楼


民国年间,织篢圩成为阳江县第六区政府所在地,是程村、塘口、蒲牌、上洋和溪头等乡经济贸易中心。附近电白、高州、阳春等县有农副产品也在织篢上市交易,织篢圩因此成为阳江西部土特产集散地。“织篢的竹器、火纸、三鸟、粮、油、片糖、水果芒果荔枝龙眼等产品源源不断销往三埠、江门、省、港、澳。”刘裔清说,尽管以前织篢到阳江城要通过丹江水路到九姜,经埠场,再坐船到阳江城河堤,但从织篢进入阳江城的各种土特产等货物从未间断。


织篢附近龙高山脚的山塘、下朗、官仓、芦垌、知仁堂、下蓬冧等10多条小村,这些地方山青水秀,盛产的“山塘谷”醇香可口,远近闻名,成为当时有钱人争相购买的好米。


今年71岁的织篢本地人梁仕容说,织篢圩上的正街、上行街、中兴街、学前街、峙安街等街道以前十分繁华,圩上靠近丹江河建有耕牛交易市场、猪仔行、鸡行、杉木栏等。惠源码头通过闸坡渡、溪头渡、九姜渡等沟通了与阳江县内各地的交通,为各地群众前来织篢提供了便利。


1987年,织篢圩建成区有2.6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.2万人。



千年古圩焕发青春活力


在织篢采访之时,行走在织篢旧街,看见那些老建筑以及老建筑上的名号仍在。在正街连接着的北行街上,看到昔日享誉商界的“南盛源”原址(北行街20号之一、之二、之三)仍在,原址三间商铺中间一家还在做生意。


看到我们一行人来访,挨近“南盛源”原址的北行街26号主人、今年86岁的刘文英老人对我们说,1949年,她15岁从塘口横山嫁到北行街,看到“南盛源”的“南北行”生意还做得很好,老人虽不知道那时“南盛源”的老板是谁,但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商店经理名叫谭运驹,店里的伙记每天都很忙。


上行街南盛源商店原址 


在学前街,从奋兴中学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,这所建于民国时期的学校当时在阳江西部名气很大,培养了不少的人才。学前街45号旧建筑是一家仍保留着以前风格,有两个铺位的商铺,主人是93岁的梁理生,老人仍在经营油糖副食类商品,其柜台货架摆设保留着计划经济年代集体综合商店那个老样子,这种摆设如今已经很少见了。


老人说,商铺是爷爷那代人所建,爷爷那时开米铺,父亲接手后做饮食店,卖玛仔和粥;计划经济年代出租给集体做综合商店,卖水果和黑果蔗;改革开放以后,梁理生先是经营各类菜种,后来经营油糖副食等至今。


阳西县城一角


行走在织篢旧街,“丁丁当当”的打铁声仍在。街上的老人说,织篢这地方人杰地灵,商业、手工业很发达,织篢剃刀、织篢剃头椅、织篢饼业、织篢制帽五金等等都是响当当的。1984年7月,新中国首次组织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,出场仪式上,各国体育健儿所戴的漂亮帽子就产自织篢。


自己手上制作的帽子出现在国际奥运会上,那是织篢人十分风光的日子。


1988年1月,阳西县城设在织篢,为织篢提供了发展机遇。


以陈成进、罗运兴为首的首届阳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,着眼县城的长远发展,从广州请来了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专家团队,作出了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县城建设规划。经过历届阳西县委县政府班子的接力拼博和阳西县人民的艰苦奋斗,如今,阳西县城街道四通八达,现代化楼房鳞次栉比,建成区已达20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。城市格局大气,市场繁荣,现代化建设在稳步推进。


千年织篢,正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。



风情
别具特色的娘嫲诞游

据介绍,娘嫲诞游是从前民间一项很活跃的活动。刘裔清小时候在织篢看过两届的娘嫲诞游。这个活动在织篢每隔3年举办一次,每次3至4天,逢农历三月廿三日举行。


当时的商家很支持这个活动,因为除了热闹外,还能刺激消费、聚集人气、活跃文化。因此,吸引了不少人参加。


娘嫲诞游举办之时,有一系列的活动,如游神、飘色、在娘嫲庙(在猪仔行附近)旁做大戏(粤剧)。其中的飘色由装扮成古人的男女孩童等坐在高高的特制设备上,由人推着行走在织篢正街等四条主街道上。街两旁站着看热闹的密密麻麻的人群,热闹非凡。


“还有一大特色,在四条巡游主街道,商家事先出钱买了黑布挂在街上面,防止大阳晒着,这叫做荫街,有发财之意。”刘裔清说,三四天活动,又吃又喝,又看特色巡游,又看大戏,人声鼎沸,甚为热闹。



人物
传奇商人何恬斋

在今织篢上行街20号之一、之二、之三,这三间连在一起的商铺,与北行街30号之一、之二、之三,同样是三间连在一起的商铺,分别是传奇商人何恬斋缔造的赫赫有名“同盛祥”和“南盛源”原址。

刘裔清介绍,何恬斋原来在阳江城经商,有人脉关系有资金。何认为织篢地理位置和资源便于拓展对广东南路地区等地生意,清乾隆十六年(1751),何恬斋从阳江城来到织篢圩北行街,开设了“南盛源”油糖酒米店。他从高州采购大批黄榄和甘草等原料,在织篢开办凉果厂,秘制橄榄、仁面子、蜜饯黄皮、软肉苏芒等,狠抓质量,薄利多销,仅此项就抢走了阳江城很多商家的生意,生意红红火火。


学前街这家副食品商店仍然保留着从前摆设


后来,何恬斋又在上行街增开了一家“同盛祥”商店,购船20多艘组成船队,通过到海南岛购槟榔、花生和南方水果等远销到北京、天津等北方城市,又从这些城市购回药材和食品等,在织篢、平冈、埠场、蒲牌等地相继开设“南北行”,经过20多年经营,何恬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,富甲一方。

何恬斋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。后来,他在织篢附近高价买了一个土坡建村,就是如今的大洲村。


故事
解放初织篢镇挖出一批潜伏特务

2018年国庆前夕,从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处离休多年的92岁的阳江籍老公安谭菁回到阳江,向笔者讲述了解放初他亲历的一些故事,其中有一段发生在他任职织篢镇派出所所长之时。

1949年5月,谭菁参加了恩阳台独立大队北三东武工队,阳江解放后任东平派出所探长兼武装排排长,在东平参加过残酷的剿匪斗争,后任过东平派出所代所长。

“拿枪的敌人被我们消灭后,我们又面对新的艰巨任务——与暗藏敌特分子进行斗争。1951年7月,我从东平派出所调往织篢镇任派出所所长。”谭菁说,织篢镇是阳江县除县城外最大的圩镇,社情十分复杂。织篢派出所共有警员14人,还要负责塘口、新墟、程村、溪头、蒲牌等乡治安工作,织篢圩镇距阳江城约50公里,那时交通十分落后,组织上专为谭菁配备了一匹枣红色大马作为交通工具。

1950年3月18日凌晨,我剿匪部队在上洋一带消灭了以“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粤南工作站”为首的“忠义反共救国军第一支队”,部队在被打死的土匪头子身上搜到一份潜伏特务人员名单,部队领导将这份名单交给织篢镇委副书记。“我接任织篢派出所所长后,该副书记将这份名单移交到我手上。”谭菁回忆,名单显示,织篢镇区共有两个特务组织,分别以合法身份在镇工会任委员和镇商会当文书,此外,在织篢镇后墓山、石桥铺等乡也有暗藏特务。

根据上级“放长线,钓大鱼”的指示,派出所暂时未惊动这些人。

1951年9月,织篢镇税务所召开各界座谈会,传达县税务局关于做好税收工作的有关要求。会后两天,潜伏特务纷纷走上前台,制造谣言,煽动工人罢工、商人罢市,织篢镇的工厂和商店纷纷关门,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。

“当时我在县公安局开会,接到电话后立即向县公安局主要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。”谭菁回忆,根据县公安局主要领导要求,自己当时立即策马从县城回到织篢,第二天即带领公安人员将镇工会委员、镇商会文书和石桥铺乡乡长等一批潜伏特务逮捕法办,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。




推荐阅读

(点开图片可阅读)


五金刀剪学院来了!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筹建办与这些企业签约合作


阳江人喜爱的簕菜,遇上虾饺,就是鲜鲜鲜鲜鲜!


来源 | 阳江日报(刘再扬 )
图片 | 刘再扬  陈建华  张德逊
编辑 | 何朋键
审核 | 张健青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